
【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徐晓鸿:立足“深度契合”目标 引领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行稳致远
【编者按】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微言宗教”特开设专栏,持续刊发宗教工作“三支队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
立足“深度契合”目标
引领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行稳致远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徐晓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全面阐述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既提供了“任务书”,又明确了“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系统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本质是解决“宗教如何与中国社会本质、文化根魂、治理体系相统一”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从“外在融入”到“内在契合”的深度转变,核心是树立“宗教属于中国社会,而非中国社会依附于宗教”的认知根基,确保基督教始终在我国社会治理框架内、文化语境中健康传承。要达到这种“深度契合”,需穿透表层,触及三个核心层面。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既是我国宗教自主的体现,也是全面从严治教的核心,更是实现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基础。基督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三自”原则,不仅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需要,更是对“宗教事务属于国家内部事务”这一主权属性的明确界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境外势力往往以“宗教交流”“事工分享”为幌子,试图将宗教从国家治理体系中剥离,形成“法外空间”,因此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本质是将基督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让宗教团体、人员、活动都成为“国家治理主体”而非“治理例外”,使宗教活动服从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从根本上杜绝“宗教高于法律”“教权对抗政权”的潜在风险。
二是,要避免将“文化融合”停留在教堂挂春联、活动穿汉服等表层形式,关键在于挖掘基督教教义中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共通点,并以中华文化语境重构教义阐释体系。例如,将基督教“爱人如己”与儒家“仁者爱人”、墨家“兼爱”深度贯通,而非孤立强调宗教教义的独特性;用“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诠释“和好和平”理念,替代西方宗教语境中的“排他性”表述。这种融合的本质,是让基督教褪去“外来宗教”的文化隔阂,成为中华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信教群众在宗教信仰中既能感受到“信仰温度”,更能认同“文化根脉”,从精神层面建立“我是中国人,我的信仰也是中国的”的这一认知。
三是,宗教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是宗教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传统。宗教的“向善”力量若脱离社会主流价值,可能陷入“小众化”“封闭化”,甚至被扭曲利用、被渗透裹挟。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需要引导信教群众深刻理解“善”的内涵——不仅是个人层面的“独善其身”,更要延伸到社会层面的“兼济天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同频共振。例如,将“扶贫济困”从宗教“功能行为”提升为“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责任担当,将“诚实守信”从宗教“教义要求”转化为“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自觉行动,让宗教信仰的价值导向始终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真正实现宗教为社会服务,而非社会为宗教服务。
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确保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行稳致远。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要求我们:第一,只有不断消除我国基督教的“洋教”烙印,我国基督教才能在社会上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第二,只有在神学思想上不断去除“西方化、殖民化、庸俗化”的影响,才能从神学上建立中国基督教真正的“自我”,从而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只有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基督教才能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扎好根,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宗教;第四,只有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基督教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基督教全国两会将积极主动团结引导好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立足实际,推动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