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圣经(一)
让我们一开始就搞清楚,圣经不是一个谜,它是我们天上的父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他愿意我们看懂。他并不要我们在黑暗中瞎摸,也不要我们依靠这个或那个解经权威,更不要我们盲目听信任何人故弄玄虚。我们的天父是这样爱我们,他把他自己的话语交给我们,做我们脚前的灯和路上的光,照亮我们在世上的路途。
有的信徒以为圣经很难读,就不敢自己去读,去体会。其实,我们如果愿意跟随圣灵的带领,谦卑地接受主的话,我们原不必怕,诗篇一百十九篇一百三十节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可见主自己愿意我们明白圣经。
圣经的主题
圣经里面有六十六卷书,但是全部圣经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上帝怎样爱人,他怎样在基督里为人预备了救法。我们无论解释哪一处圣经,都不能离开这一个主题。离开了这个主题,圣经就解释不通了。
圣经一开始就提到上帝,而它的结尾是提到人。创世记一章一节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启示录二十二章二十一节说:“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整体圣经从头至尾都是讲上帝与人的关系,讲这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创世记第三、第四两章中记载着上帝向犯了罪的人提出的两个重大问题:“亚当,你在哪里?”“该隐,你的兄弟在哪里?”原来人犯了罪,他和上帝的关系损坏了,他和他兄弟的关系也损坏了。在圣经里面,人向上帝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害怕(创三章十节)。原来亚当犯了罪,听见上帝的声音就害怕,就躲藏起来。
在圣经里面,人向上帝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章二十节)那时,人不害怕神了,不想躲避神了,人喜欢和神同在了。
从害怕神到欢迎神,从躲避神到寻求他的面,这是绝大的转变,这转变就是神愿意赐给人的福份。我们藉着神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藉着他在十字架上受死,藉着他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就可以享受这福份。整本圣经,不论它讲到道成肉身的准备,或讲到基督在世的言行,或讲到他的受难复活升天,或讲到圣灵在世界上和在教会中的工作,全都离不开上帝为我们成就的这一个作为。旧约圣经是从“咒诅”结束的(玛四章六节),新约圣经则是以“恩惠”结束的(启二十二章二十一节),这正说明了那道理。
我们可以说:“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一章十节),是整本圣经所指的方向。“一”是最简单也是最丰富的一个字。圣经告诉我们,在上帝心目中,上帝和人原该是一致的、和谐的。这和谐遭到了破坏,人与神、人与人就都失去了和谐。后来藉着作为大祭司的基督,这“一”的关系又恢复了。“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上帝和好了。”(弗二章十四至十六节)这从一到分、从分又到一的过程,就是贯穿整本圣经的线索。
圣经让我们发现上帝这位创造的主。他从无创造有、从不好创造好。上帝自身就是一个由父、子、圣灵构成的团契,一个进行创造的共同体。上帝要在宇宙之中不但创造出作为动物的人类,而且要通过教育和救赎继续创造,使这个人类最终也自觉自愿地成为一个共同体,内部同心合意,和上帝也毫不勉强地同工。这就是创造的最后目标。整本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怎样开始他的创造;要创造出这样一种新的人有多大的困难;在他的爱和人类的罪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斗争;他自己怎样进行教育的工作,到一定时间又道成肉身,进入世界,为世人的罪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法,显示基督为教会的主、世界的主、历史的主;最后,上帝这一创造奇功怎样在一个新天新地里得以完成,那时,人们在历史里所作努力和所作牺牲所换得的局部的积极成果,将不是被抛弃,而将为主所接纳,得到他的祝福、改变、成全。
圣经的系统
有人认为圣经是一本毫无系统的书,里面的内容庞杂混乱。站在福音外面来看圣经,这批评也许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接受了基督的人却觉得圣经是一本很整齐、很有系统的书。
圣经中的一切都以基督为中心,都围绕着基督,都指向基督。全部圣经中最早的部分和最晚的部分中间相隔一千年以上,而基督是解释全部圣经的钥匙,基督解除了圣经中的矛盾。基督耶稣自己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五章三十九节)
在圣经的开端,我们读到“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一章一节),在圣经的末了我们读到“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启二十一章一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称水的聚处为海”(一章十节),启示录告诉我们,“海也不再有了”(二十一章一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称暗为夜”(一章五节),启示录告诉我们,“在那里原没有黑夜”(二十一章二十五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一幸十六节),启示录告诉我们,“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 (二十一章二十三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神警告亚当:“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二章十七节),启示录告诉我们,“不再有死亡”(二十一章四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神曾经对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的苦楚……你必终身劳苦”(三章十六、十七节),启示录告诉我们,“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二十一章四节)。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曾经对人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三章十七节),启示录告诉我们,“以后再没有咒诅”(二十二章三节)。
原来,魔鬼试诱了人,后来,魔鬼就永远除灭了。
原来,人从生命树那里被赶走了,后来,我们读到,“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启二十二章二节)
从以上这些,我们很清楚地看见,在圣经开端的事到了圣经的末了都有交代。这正好说明,圣经里面有它自己的系统。怎样才能有这些美好的结果呢?藉着基督。
如果你把你的新旧约圣经很小心地在正中翻开,你所翻到的一定是诗篇,就是赞美的话语。在圣经的正中放着赞美的话语,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本分,就是要赞美上帝,要荣耀上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得终日唱诗了。最要紧的是我们行事为人都要毫无自私,毫不偏执,凡能合主心意的事,都热心去想、去做、去支持。这样的生命就是赞美主、荣耀主的生命。
有人曾化费了时间去计算过,全部圣经最中央的一节是诗篇一百十八篇八节。这节圣经有十个字,分两句,每句五字。上面五字是“投靠耶和华”,下面五字是“强似倚赖人”。此节中“投靠”和“倚赖”两个动词,正是我们“宗教”的意思。某人的宗教是什么,不在于听他自己怎样说,而要看他所投靠的对象、他所倚赖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而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基督。圣经教我们投靠基督、倚赖基督。
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狂风暴雨、崩山碎石、地震烈火,这些都是谁也会注意到的。可是在这一切背后的微小的声音就不然了。我们必须要安静,要祈求,要寻找,要叩门,才能听到。
怎样去听到圣经中微小的声音呢?我们可以发一些问题。问题是叩门的砖头。许多好似很平凡的经节,由于我们发了问题,就显出了它们里面包含的很不平凡的信息。
道成肉身原是人世最不平凡的事情,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一回。可是道成肉身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呢?绝不。“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路二章十二节)可见基督表面的样式是最平凡的。但在他的平凡之中,却有出人不意的不平凡的内容。
对圣经的任何一段,我们不要为了熟悉的缘故,就以为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我们应当发问。圣经不怕我们的问题。人类许多世纪以来对圣经问了不知多少问题,圣经并不曾被人问倒。问了问题,道理就问出来了。可惜我们思想太懒,宁愿背圣经,不愿问问题。
在四福音中,主耶稣自己就曾经多次对旧约的话提出问题。被他一问,经文中原先隐藏的真理顿时就发挥了出来(见太十二章三至五节、二十二章三十一至三十三节、四十一至四十五节,路二十章十七节,约十章三十四至三十六节)。
面对着一段圣经,我们可以问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至少可以问:
这段圣经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有什么不平常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为什么有说的必要?不说又怎样?
为什么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是那样说的?
如果是我,我会怎样说?圣经为什么不象我那样说?
我们人谈话,时常谈一些无聊的话。但是圣经的话不是可讲可不讲的。圣经或多说,或少说,或说得重,或说得轻,都不是偶然说了的。圣经句句话都有说出来的目的,都有说出来的必要,只是我们不一定一望就知道罢了。某些事圣经说了,不是偶然说的。某些事它没有说,不是偶然不说的。某些事它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也不是偶然的。
我们若真是饥渴慕义的,我们必认真发问,这就是和圣灵同工了。圣灵将认我们为可教的。我们不妨从浪子回头的比喻(路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节)为例。许多信徒觉得这段圣经已经太熟了,再也读不出什么来了。可是我们真的熟悉了吗?且让我们来问些问题。
小儿子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十二节)圣经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这节圣经我们看见,小儿子生活在他父亲的家中,竟然自以为有些东西是他所“应得”。他不知道,在他父亲面前他是一无所有的。他以为他有什么权利去向父亲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弟兄姊妹们,我们也正需要知道,我们并没有什么应得的家业。我们所应得的原不过是神的责备。
多少时候我们信徒因为参加聚会,祷告读经,为教会的事献出了一些金钱时间,我们就以为我们从上帝那里就有什么应得的东西了。这真是可怜的想法。主耶稣教训我们:“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路十七章十节)
小儿子离开了父亲就“任意放荡”(十三节)起来。看来他真是自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以想怎样犯罪就去犯它个痛快了!
可是这是真的自由吗?为所欲为就是自由吗?想要怎样犯罪就可以去犯,这就是自由吗?这绝不是自由,这是做了罪的奴仆。
谁是真正自由的人?只有那些在试探面前能够胜过罪恶不致犯罪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不管个人或家庭也好,教会和国家也好,纪律是必要的,是轻视不得的。任意放荡哪里是自由!它是被罪所控制,做罪的奴隶。
圣奥古斯丁把使人不犯错误的约束称作“有福的约束”。这就是纪律的作用。小儿子不要纪律,在他心目中,自由是至上的。这是十足的个人主义,不是基督教信仰。新约圣经多次提到自由,都是同服从真理和避免犯罪联在一起的。
小儿子吃了许多苦头,醒悟过来,想起父家的丰富,就说“我倒在这里饿死么?”(十七节) 圣经为什么要记载这一句话?它怎样帮助我更认识那小儿子,从而也更认识我自己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见,小儿子现在毫不含糊地认识到他的严重的处境了——他的光景不是“还好”,不是“总算不错”,不是“和某人差不多”,他是要饿死了。我在归向主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灵性光景、对自己的贫穷饥饿,是否有同样真实的认识?如果我不察觉自己快将饿死的光景,认为自己“总算还好”,我的悔改会很深切吗?
小儿子“醒悟过来”(十七节),就说“我要起来”(十八节),“于是起来”(二十节)。这里有个三部曲一一觉醒、决心、行动。这三句话又如何帮助我们更认识这小儿子?它们给我们自己又有什么激励?
“我要起来。”他起来到哪里去?我有他那样毅然决然的心志吗?如果我在他的地位上,我即使起来了,我会不会想先到什么别的地方去试试?
“给我。”(十二节)这是他离家前向父提出的要求。“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十九节)这是他回来时向父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岂不代表我们在父前面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度吗?一种祷告叫父给我这,给我那,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上帝不过是差役,是供应者。另一种祷告叫父改变我,叫父用我,一切以父为中心,自己当器皿,当仆人。
请看,小儿子出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有个应得的家业。现在回来了,他不依靠什么别的,只依靠父亲的爱。
现在来看看那大儿子吧。
大儿子
大儿子“正在田里”(二十五节)。这告诉了我们,他不是一个不务正业、贪吃懒做的人。他是一个不坏的人。
“我服事你这多年。”(二十九节)这话出自一个儿子之口,他究竟还自觉是一个儿子吗?,莫非他已经不自觉地把父子关系变为主仆关系了?
“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二十九节)从这句话里,圣经又怎样帮助我们看见大儿子的内心?他以什么自夸?仅仅不违背父命就能满足父亲的心了吗?这样一个儿子也可算为认识了他父亲的心的吗?
从这句话,圣经又怎样剖开我们自己的内心?我的顺从是不是就止于消极地不违背父命呢?
可惜许多信徒从来不问今天天父要他们怎样,只在猜摸不要他们怎样,以为做基督徒就只是消极地不做这事,不做那事。这样,他们在父亲面前最多也不过成为谨小慎微的人。岂不知主更愿意我们做他活泼的儿女,对主的旨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积极愉快地去顺服、去成全。我们不要仅仅求主保守我们不偷盗,不杀人,不恨人,不说谎,不犯奸淫。我们更应该积极大胆地寻求主的国和他的义才对。
大儿子怎样称呼他的父亲(请数一数,六个“你”字)?他又怎样在父亲面前称呼他的兄弟(“你这个儿子”)?这个人心中有多少爱呢?
“你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二十九节)原来他心中真正的祷告,也不过是属于给我这,给我那的类型。只是他性格保守些,过去忍耐着,一直没有开口,今天发了脾气,才把真心话吐露了出来。其实,他和小儿子出走时的光景有什么真正区别?他心中不也暗暗觉得他有许多“应得的东西”吗?
“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二十九节)他是以什么为快乐呢?原来对他来说,这些年来和父亲同住同工说不上是快乐。他自觉这是一项责任,一种牺牲,一个包袱。这一切太乏味了,他感到实在需要来一次休息!
弟兄姊妹们,我们或做传道人,或做信徒,应当象马利亚一样,“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路一章四十七节)。我们不当以“牺牲”、“吃苦”、“背十字架”等思想来自喻,或者以十年浩劫中所受的苦来作自我标榜,来可怜自己,同情自己,安慰自己,抬高自己,宣扬自己,好象不是神恩待了我们,而是我们优待了神,好象我们给神占了什么便宜,因此认为我们可以有所自恃,至少有权利偶尔跑到神的外面去寻些快乐!请看大卫对神所说的话:“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诗十六篇二节)
“和娼妓……”(三十节)你做哥哥的既没有跟了弟弟出走,他回来后又未曾和他会过一面,你怎么知道?莫非你恨之入骨,才不想问明情由,听到谣传就急忙相信,急忙散布,连什么证据也不需要?正是这样,当我们对别人心怀仇恨的时候,我们总是向坏处去想他们,唯恐他们坏得不够,要相信他们做了好事多难啊!要相信他们做了坏事又多容易啊!
听到弟弟,立即想到犯罪,想到犯罪,立即想到娼妓。讲究“联想”的心理学者们可能会告诉我们,这正显露了大儿子自己平日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圣经在这里是不是也在指责我们呢?我们在教会中太象大儿子了,甚至整个教会在世界上也太象大儿子了。我们狂傲,我们恨恶弟弟,我们缺乏爱人之心,我们不为走上正路的弟弟快乐,反而拒绝和他见面,不肯承认他为弟弟,甚至出口怨言责怪父亲——这种态度太不好了,它只能赶走我们的弟弟,阻挠他回到父家。今天世界上许多人不信,不来就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心肠太象大儿子了。
父亲
再看那父亲。他是不是太宽大了呢?如果我是那父亲,我会怎样?我会同意分产,又让小儿子出走吗?当小儿子回来的时候,我会怎样对待他?当大儿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又会怎样对待他? 看吧,这位父亲的心肠何等仁慈!当浪子来到门口的时候,父亲的全身——眼、心、腿、手、臂、嘴——都活跃起来了 (见二十节),他以他整个身心来迎接他的孩子。
这正是我们的天父的心肠。这可以从主耶稣用“醒悟过来”这四个字看得出来。
小儿子犯了许多罪,吃了许多苦以后,就“醒悟过来”(十七节)。“醒悟过来”在原文(希腊文)是一个字,意思就是“又成为他自己”。可见在主耶稣的心目中,也就是在圣父的心目中,人是崇高的,当人犯罪的时候,人失落了他的自己,当人离开罪恶返回父家的时候,人又恢复了自己,又成为真正的人。
有人认为,所谓人丝毫不是什么别的,人只是“犯罪的动物”,他们认为犯罪就是人的一切,认为人在罪中存活犹如鱼在水中存活一般。在耶稣看来,“犯罪的动物”五个字是不能作为人的定义来接受的。人犯罪正是亏损了自己,正是否定了自己。离开罪境人才能真正自由,真正成为人,犹如鱼离开干旱之地回到水中,又成为它自己一般。
在这里,我们看到主耶稣对我们人具有何等崇高的看法,何等深邃的信任。也正由于此,我们的天父对世人的忧患多么关切!即使他们远离父家,他的爱还不改变,他期望人们回来,他相信人们会回来。
我对世人有同样的关切吗?我是不是只能爱一些和我气味相投的大儿子,而对小儿子的命运漠然不顾呢?
请注意,小儿子原先准备了一些合宜的话,要在和父亲见面的时候说出来。但是当他真正和父亲面对面的时候,他并没有来得及把他准备好要说的话全部说出。看到父亲的慈容,那些话是多余的了。
弟兄姊妹们,我们的上帝为人类预备了另一个大儿子,他“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章二十九节)。他不但不仇视他的弟兄们,他反而成为人们归回父家的桥梁:“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二章十七节)
听取微小的声音
我们原本不是要讲解“浪子回头”的比喻,只是希望弟兄姊妹们看见,我们应当发些问题,把圣经中一些比较微小的声音听出来。
圣经的话原来是清楚的,只因为我们是有限的,也是有罪的,所以听起来不清楚,声音变微小了。
微小的声音圣经中到处都是。
救主降生的时候,听到天使喜讯的不是那些祭司、文士、神学家、宗教家,而是一些最平凡的牧羊人。神没有安排别人首先来朝拜圣婴,首先来朝拜他的,倒是几个不信主的外邦异教代表。这些都包含着发人深省的信息。
在读四福音的时候,你曾注意到耶稣的手了吗?据说耶稣的手共被提到过六十次,几乎每次都是一个微小的声音。
我们看见主的手抚摸小孩,祝福世上的人。他按手在病人的头上、身上。在拿撒勒,他用手接过书卷,把书卷卷到以赛亚的话,就停住在那里,读给会众们听。一次,他用他的手在地上画字。他曾用他的手拉起过彼得,在山上变像的时候,还摸过他的门徒。主的手曾拿着鞭子洁净圣殿,又替门徒洗脚。他用他的手和犹大一同蘸在盘子里,后来又擘饼,举杯。在十字架上,钉子通过了主的手,在那里流出了赎罪和洁净的宝血。在他复活之后,他又把他的手给门徒们看,他说:“看我的手”,“摸我的手”。
要听取微小的声音,我们应当时常问:这段圣经的话有什么特点?
“耶稣哭了”(约十一章三十五节)是圣经中最短的一节。可是他所流露的是主的最深切的爱心。四福音没有告诉我们“耶稣笑了”这样的话,却告诉我们耶稣哭泣的事。这就告诉了我们,喜乐愉快是主的更经常的光景。他原就以新郎自比。
又譬如马太第七章这一整章中耶稣给了我们多少相反而成对的东西。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些,我们不能不看见:
两扇门——窄门和宽门。
两条路——小路和大路。
两种人——少数和多数。
两个目的地——永生和灭亡。
两种树——好树和坏树。
两种果子——好果子和坏果子。
树的两个前途——保留和砍下来丢在火里。
房子的两种根基——磐石和沙土。
两种造屋的人——聪明的和无知的。
两个结果——一座房子总不倒塌,另一座倒塌了。
两种听话的人——听了去行的和听了不去行的。
启示录第一章告诉我们,约翰看见七个金灯台,就是七个教会,灯台中间有一位好象人子。这就给我们看见:(一)当时灯台有七个之多,并非只有一个,(二)主在七个灯台之间行走,不是绕着一个灯台转圈,(三)七个灯台都是金质的,并非其中只有一个是金质的。看到这三点,我们就能学到谦虚,学到互相尊重,不仅接受别人的尊重,也知道尊重别人。
对比一下
要听取微小的声音,对比是会有帮助的。圣经中有许多话语、人物和事情,都是成对或相对的,如象亚伯和该隐,亚伯拉罕和罗得,扫罗和大卫,旧约和新约,保罗和雅各。把有关的经文对比起来查读,可以使圣经的信息更加显明。
保罗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九章十六节)主耶稣却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太二十三章十五节)我们当怎样把这两段联结在一起来看呢?
“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六章六十八节)这是彼得说的。“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章八节)这也是彼得说的。我们当怎样把这两句话联结起来看,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彼得,因此也更准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呢?
“我们天上的父”,这是主所教我们的祷告。“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是诗篇二十三篇的第一节。“我”和“我们”的出入在哪里呢?主祷文中的“我们”究竟应当包括哪些人呢?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十二章三十及三十一节)既是说了“尽”,再用什么去爱人如己呢?
粗心大意的人以为圣经是矛盾百出的。但是只要我们在主面前具有谦恭求教的心,他必解开他的话语,给我们看到,他的话语是何等的丰富、何等的匀称、何等的华美。